药品 对比 |
|||
---|---|---|---|
药品信息 | |||
规格 |
0.3mg/支 |
2mg |
|
生产企业 |
|
四川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S20130094 |
国药准字H20060645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预防多发性硬化复发及抑制其进展。 |
(1)用于颈痛、肩痛、腰痛、头痛、腰椎间盘突出、慢性疼痛等。 (2)用于脑血管意外、手术后遗症(脊髓损伤、大脑损伤)、脊髓小脑变性,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引起的肌强直。 |
|
用法用量 |
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治疗应该在有治疗该病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成人: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推荐剂量为250ug(8.0MIU),溶解为1mL的溶液(参见\"使用/操作说明\"),隔日皮下注射。 儿童和青少年: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过正式的临床试验或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过有限的已公布数据显示,对12-16岁的青少年隔日皮下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β-1b8.0MIU其安全性与在成人中观察到的一致。没有在12岁以下儿童中使用本品的信息,因此,本品不应用于此年龄组。 在开始治疗时一般推荐采用剂量滴定的方法。 患者开始应隔日皮下注射62.5ug(0.25mL),然后慢慢升至隔日250ug(1.0mL)的剂量(见下表)。如果发生任何显著不良反应可调整滴定时段。为了获得充分疗效,应达到隔日250ug(1.0mL)的剂量。 剂量滴定时间表(如果发生任何显著不良反应可调整滴定时段) 治疗第1、3、5天:给予62.5ug(0.25mL); 治疗第7、9、11天:给予125ug(0.5mL); 治疗第13、15、17天:给予187.5ug(0.75mL); 治疗第≥19天:给予250ug(1.0mL)。 最佳剂量未被完全阐明。 目前尚不清楚患者的疗程应多长。目前,对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积累了长达5年的临床对照试验的随访数据,对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则有长达3年的跟踪随访数据,同时对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也积累了长达4.5年的无对照跟踪随访数据。对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前两年的治疗已被证明有效,后3年获得的数据表明重组人干扰素β-1b在整个时期具有持续的治疗效果。对于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在对照性临床试验条件下进行长达3年的治疗,得到的两年的有限数据表明疗效确切。 对于具有单个临床事件拟似多发性硬化的患者,2年内疗效确切。 不推荐对最近两年内复发少于2次的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或最近2年内无活动性病变的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患者使用本品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无响应,例如EDSS评分在6个月内维持稳定的级数,或在1年的重组人干扰素β-1b治疗期中至少需要3个疗程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或皮质类固醇治疗,使用本品的治疗应停止。 药物过量 在成年癌症患者,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个体用量高达5500ug(176MIU),每周3次静脉给药,未曾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事件。 |
用于疼痛时: 口服,一次 2mg,一日 1~3 次。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酌情增减。通常初始剂量为一日 2mg,可逐渐增加剂量,分次服用。初始剂量通常在临睡前服用。 用于肌强直时: 应根据患者需要而作剂量调整。初始剂量不应超过一日 6mg (分 3 次服用),并可每隔半周或一周逐渐增加 2~4mg。通常一日 12~24mg(分 3~4 次服用)的用量已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每天的总量不能超过 36mg。 |
|
副作用 |
在治疗初期不良反应发生普遍,但通常会随着进一步治疗而减退。最常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是流感样综合征(发烧、寒颤、关节痛、不适、出汗、头痛或肌肉痛)和注射部位反应,这些主要是由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注射部位反应引起的。在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后经常发生注射部位反应。变红、肿胀、脱色、炎症、疼痛、超敏、坏死或非特异性反应和使用本品明显相关。 在开始治疗时通常推荐使用剂量滴定以增加对本品的耐受性(见用法用量)。也可通过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减轻流感样症状。注射部位反应的发生可通过使用自动注射器来减少。 下面列出的不良反应来源于本品的临床试验报告(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和上市后监测(报告率来自自发不良反应报告,按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至<1/10,少见≥1/1000至<1/100,罕见≥1/10000至<1/1000,非常罕见<1/10000进行分类),因为对多发性硬化患者使用本品的经验有限,因此可能有尚未观测到的非常罕见的不良事件。 发生率≥10%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异常和相应的安慰剂下发生率;显著相关的副反应<10% a实验室异常; b与使用本品治疗首次事件拟似多发性硬化发作的患者显著相关,p<0.05; c与使用本品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显著相关,p<0.05; d与使用本品治疗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显著相关,p<0.05; e注射部位反应(多种)包括所有发生在注射部位的不良事件。如以下项目:注射部位出血、注射部位过敏、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结块、注射部位坏死、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反应、注射部位水肿和注射部位萎缩。 f流感样综合征表示流感症状和/或发烧、寒颤、肌痛、不适、出汗中至少2种不良反应的结合。 使用了最恰当的MedDRA术语来描述某一反应及其同义词和相关情况。 基于自发不良反应报告的报告率(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少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 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少见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罕见淋巴结病。 免疫系统异常:罕见过敏反应。 内分泌异常:罕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异常。 代谢和营养异常:罕见血甘油三酯升高、厌食。 精神异常:少见抑郁(见[注意事项]),罕见精神混乱、焦虑、情绪波动、自杀企图(见[注意事项])。 神经系统异常:罕见抽搐。 心脏异常:罕见心肌病、心动过速、心悸。 血管异常少见高血压。 呼吸、胸部及纵隔异常:罕见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 胃肠道异常:少见呕吐、恶心,罕见胰腺炎。 肝胆异常:少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罕见胆红素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肝炎。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少见荨麻疹、皮疹、瘙痒、脱发,罕见皮肤脱色。 肌肉骨骼、连接组织和骨异常:少见肌痛、张力亢进。 生殖和乳腺异常:罕见月经紊乱。 全身和注射部位异常:非常常见流感样症状*、寒颤*、发烧*、注射部位反应*、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疼痛,常见注射部位坏死*,罕见胸痛、不适、出汗。 检查:罕见体重下降。 *频率根据临床试验。 使用了最恰当的MedDRA术语来描述某一反应及其同义词和相关情况。 在每一个频率组中,不良反应按照严重程度从高向低排列。 |
应用低剂量治疗疼痛性肌痉挛时,不良反应极少,通常轻微而短暂。包括嗜睡、疲乏、头昏、口干、恶心、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血压轻度降低。应用高剂量治疗中枢性肌强直时,上述不良反应较常见且明显。 |
|
禁忌 |
本品在下列情况下禁止使用 :妊娠(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有天然或重组干扰素 β、人体白蛋白或任何辅料过敏史的患者,有严重的抑郁性疾病和/或自杀意念的患者(见【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有失代偿的肝脏疾病的患者(见【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
|
|
成分 |
重组人干扰素。 |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替扎尼定 |
|
性状 |
白色块状疏松体,用附带溶剂溶解后呈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液体。配制好的溶液中每mL含有重组人干扰素β-1b250ug(8.0MIU)。 |
本品为白色至类白色片。 |
|
注意事项 |
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的影响:未进行过是否影响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的试验。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伴随的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不良事件可能会影响易感患者驾驶和操作机械的能力。 不相容性:该药物不得与\"使用/操作说明\"中提及的稀释液外的药物混合。 使用/操作说明:关于产品的详尽注射方法及注射部位选择,请参见附录\"自我注射操作说明\"。 配制溶液:将冻干的重组人干扰素β-1b配制成注射液:将带有针头的药瓶适配器连于小瓶上,将预装稀释液的注射器连于药瓶适配器上,将1.2mL稀释液(氯化钠溶液,5.4mg/mL(0.54%w/v))注入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小瓶中。将粉末完全溶解,不要摇动。 配制好后,从小瓶中吸入1.0mL溶液至注射器中。 在注射前将小瓶和药瓶适配器从预装注射器上取下。 使用前检查:在使用之前目测配制好的药液。配制好的药物为无色至微黄色,轻微乳白至完全乳白色。如果其中含有颗粒状物质或变色,使用之前就要废弃药液。 弃置:任何未使用的产品或废弃材料应根据当地要求进行处理。 |
(1)低血压:同时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在使用替扎尼定时,应监测是否出现低血压。通过滴定剂量并监测低血压的体征和症状,可以显著降低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和降压药需间隔2小时服用。 (2)肝功能损害:替扎尼定可能会导致肝细胞损伤。任何肝损伤患者都应慎用替扎尼定。建议在基线时和达到最大剂量1个月后,或疑似出现肝损伤时,监测转氢酶水平。 (3)镇静作用:替扎尼定可能会导致镇静,某些职业如驾驶员,操作机械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患者应警惕。 (4)与CYP1A2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由于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服用氟伏沙明或环丙沙星等强效CYP1A2抑制剂的患者禁用替扎尼定。 (5)超敏反应:若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的体征和症状,应停用替扎尼定,并立即就医。 (6)肾损伤患者: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25mL/min)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本品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中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是否通过乳汁分泌未知,但由于本品的脂溶性,有可能进入乳汁,因此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应充分权衡利弊后,获益超过风险,方可考虑。 (2)儿童用药:本品在儿童患者的安全有效性尚未确立。 (3)老年用药:本品主要在肾脏进行排泄,对于老年患者,因经常伴有肾功能低下,可导致血药浓度持续升高,因此应减少用量。本品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老年患者用药应慎重。建议对老年患者进行肾功能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