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 对比 |
|||
---|---|---|---|
药品信息 | |||
规格 |
6贴/盒 |
0.25g*12粒*2板 |
|
生产企业 |
|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J20160090 |
国药准字H10950240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下列疾病及症状的镇痛、消炎: 骨关节炎、肩周炎、肌腱及腱鞘炎、腱鞘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肌肉痛、外伤所致肿胀、疼痛。 |
(1)各种急、慢性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赖特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他关节炎或关节痛。(2)软组织风湿病;包括肩周炎、颈肩综合症、网球肘、纤维肌痛症、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肌腱炎、腱鞘炎和滑囊炎等。(3)运动性软组织损伤、扭伤和挫伤等。(4)其他如手术后疼痛、外伤后疼痛、牙痛、拔牙后痛、痛经等。 |
|
用法用量 |
一日2次,贴于患处。 |
(1)成人常用量口服,一次1.0g(2粒),一日1次(餐后或晚间服用)。一日最大量为2g(4粒),分两次服。体重不足50kg的成人可以每日0.5g(1粒)起始。逐渐上调至有效剂量。(2)儿童用量尚未建立。 |
|
副作用 |
(1)严重不良反应 诱发哮喘(阿司匹林哮喘):由于可诱发哮喘(频度不明),所以当出现呼吸异常、呼吸困难等初期症状时应停止使用。此外,本品诱发哮喘在贴敷数小时后出现。 (2)其他不良反应 皮肤:搔痒1.16%、发红1.12%、皮疹为0.1~不足5%;斑疹、疼痛感等为0.1%以下。 |
(1)胃肠道: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腹痛和便秘约1%~3%。上消化道出血约0.7%。用本品的病例中,溃疡发生率在短疗程(6周~6个月)组和在长疗程(8年)组分别为0.1%和0.95%。每日口服萘丁美酮2g的腹泻发生率增加。(2)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头晕、耳鸣、多汗、失眠、嗜睡、紧张和多梦,发生率小于1.5%。(3)皮肤:皮疹和瘙痒发生率约2.1%,水肿约1.1%。(4)少见或偶见的不良反应有黄疸、肝功能异常、焦虑、抑郁、感觉异常、震颤、眩晕、大疱性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哮喘、过敏性肺炎、蛋白尿、血尿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
|
禁忌 |
(1)对本品或其他氟比洛芬制剂有过敏史的患者; (2)有阿司匹林哮喘(非甾体抗炎药等诱发的哮喘)或其过敏史的患者。 |
(1)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2)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菑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3)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4)有应用非菑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5)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6)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
|
成分 |
氟比洛芬 |
本品主要成份是萘丁美酮。化学名称:4-(6-甲氧基-2-萘基)-丁-2-酮分子式:C15H16O2分子量:228.29 |
|
性状 |
膏体为白色或者淡黄色的巴布膏(贴膏剂),膏体均匀地平铺在背衬上,膏面用薄膜覆盖。 |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粉末。 |
|
注意事项 |
1.慎用(下述患者慎用) 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包括阿司匹林哮喘患者,这些患者可诱发其哮喘发作)。 2.重要基本注意 (1)使用消炎镇痛剂为对症疗法而非对因疗法; (2)可能掩盖皮肤感染症状,故应用于伴有感染的症状时,应合用适当抗菌药及抗真菌药;并注意观察,慎重给药。 (3)应用本品治疗慢性疾患(骨关节炎)等时,需考虑药物疗法以外的其他疗法,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3.使用上的注意 (1)勿应用于受损的皮肤及粘膜; (2)勿应用于皮疹部位。 4.存放注意 开启后请闭好开启口的拉锁。 |
(1)避免与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剂合并用药。(2)根据控制症状的需要,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以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3)在使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警示症状,也无论患者是否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史或严重的胃肠事件病史。既往有胃肠道病史(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使病情恶化。当患者服用该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