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 对比 |
|||
---|---|---|---|
药品信息 | |||
规格 |
10mg*14片 |
100ug*200揿(福星) |
|
生产企业 |
|
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 |
|
批准文号 |
H20170119 |
国药准字H20123384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本品可作为单药治疗用于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改善血糖控制。重要的使用限制本品不适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本品主要用于缓解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可逆性气道阻塞疾病)患者的支气管痉挛,及急性预防运动诱发的哮喘,或其他过敏原诱发的支气管痉挛。 |
|
用法用量 |
推荐起始剂量为5mg,每日一次,晨服,不受进食限制。对于需加强血糖控制且耐受5mg每日一次的患者,剂量可增加至10mg每日一次。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之前纠正这种情况(参见注意事项和老年用药)。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在开始本品治疗之前评估肾功能情况,并在此后定期评估。eGFR低于60mL/min/1.73m2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治疗。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60mL/min/1.73m2)无需调整剂量。如果出现eGFR范围持续在30至低于60mL/min/1.73m2,不推荐使用本品治疗(参见注意事项)。如果出现eGFR低于30mL/min/1.73m2,禁忌使用本品(参见禁忌)。肝功能受损患者对于轻度、中度或重度肝功能受损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是,尚未在重度肝功能受损患者中具体研究本品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应单独评估该人群使用本品的获益风险(参见药代动力学)。 |
本品只能经口腔吸入使用,对吸气与吸药同步进行有困难的患者可借助储雾器。 成人: 缓解哮喘急性发作,包括支气管痉挛:以1揿100微克作为最小起始剂量,如有必要可增至2揿。 用于预防过敏原或运动引发的症状:运动前或接触过敏原前10一15分钟给药。对于长期治疗,最大剂量为每日给药4次,每次2揿。 老年人用药: 老年患者的起始用药剂量应低于推荐的成年患者用量。如果没有达到充分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应逐渐增加剂量。 儿童: 用于缓解哮喘急性发作,包括支气管痉孪或在接触过敏原之前及运动前给药的推荐剂量为1揿,如有必要可增至2揿。 长期治疗—最大剂量为每日给药4次,每次2揿。 本品可借助英立畅?(Babyhaler ?)对5岁以下婴、幼儿给药。 肝功能损害患者: 约60%的口服沙丁胺醇代谢成无活性形式(不仅包括片剂和糖浆,同时也包括约90%的吸入剂量),肝功能的损害可造成原形沙丁胺醇的蓄积。 肾功能损害患者: 约60—70%吸入药量或静脉注射的沙丁胺醇经尿液以原型排出。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减少剂量以防止过度或延长的药物作用。 随需要而使用本品,任一24小时内的用药量不得超过8揿。若需增加给药频率或突然增加用药量才能缓解症状,表明患者病情恶化或对哮喘控制不当。过量的药物会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可增加剂量或用药次数。(参见【注意事项】)。 |
|
副作用 |
重要不良反应描述见如下及说明书相应部分(参见注意事项):.低血压.酮症酸中毒.急性肾损伤和肾功能损害.尿脓毒症和肾盂肾炎.与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合用引起低血糖.生殖器真菌感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膀胱癌(详见说明书) |
不良事件依照发生的系统,器官和发生率分别列出。发生率定义为: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且<1/10),不常见(≥1/1000且<1/100),罕见(≥1/10000且<1/1000),非常罕见(<1/10000)包括个案报道。非常常见,常见者通常由临床试验数据得到。罕见和非常罕见不良事件通常为自发性资料。 免疫系统 非常罕见 过敏反应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和虚脱 代谢及营养 罕见 低钾血症 β2—受体激动剂的治疗有引起严重低钾血症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神经系统 常见 震颤、头痛 非常罕见 亢进 心血管系统 常见 心跳过速 不常见 心悸 非常罕见 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早搏 使用超过推荐剂量的药物,或对于那些对β—肾上腺素激动剂易感的病人,外周小动脉的扩张会引起血压的略微降低;这可能会引起代偿性心输出量增加,一些病人会发生心动过速。 罕见 外周血管舒张 呼吸系统,胸部,纵隔 非常罕见 异常支气管痉挛 与其它吸入治疗一样,用药后可能会发生异常支气管痉挛并立即伴随喘鸣加重。应立即改用替代治疗或用其他速效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并立即停止使用本品,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必要,制订其它替代治疗方案。 胃肠道反应 不常见 口咽部刺激 肌肉、骨骼与结缔组织 不常见 肌肉痉挛 本品可能会造成病人骨骼肌的轻微震颤。双手是受影响最明显的部位,一些病人会因此感觉紧张。这种作用呈剂量相关性,是骨骼肌的直接作用,而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兴奋作用引起的。 注: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取决于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吸入沙丁胺醇不会引起排尿困难,因为其治疗剂量不会产生其它拟交感神经药物(如麻黄素)的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作用。 |
|
禁忌 |
对本品有严重超敏反应史者禁用(参见不良反应)。.重度肾损害(eGFR低于3mL/min/1.73m2)、终末期肾病(ESRD)或需要透析的患者禁用(参见注意事项)。 |
对本品中任何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 |
|
成分 |
活性成份:达格列净。化学名称:(1S)-1,5-酐-1-C-[4-氯-3-[(4-乙氧苯基)甲基]苯基]-D-葡萄糖醇,与(2S)-1,2-丙二醇的水合物(1:1:1)。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21H25ClO6.C3H8O2.H2O分子量:502.98;408.87(达格列净) |
本品主要成分:沙丁胺醇化学名称为:1-(4-羟基-3-羟甲基苯基)-2-(叔丁氨基)乙醇。 |
|
性状 |
5mg规格:黄色、双凸、圆形薄膜衣片,一面刻有“5”,另一面刻有“1427”。10mg规格:黄色、双凸、菱形薄膜衣片,一面刻有“10”,另一面刻有“1428”。 |
本品在耐压容器中为白色至类白色混悬液;揿压阀门,药液即呈雾粒喷出。 |
|
注意事项 |
低血压达格列净可导致血管内体积收缩。采用本品开始治疗后会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参见不良反应),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低于60mL/min/1.73m2)、老年患者或正在服用髓袢利尿剂的患者。具有以上一种或多种特征的患者在开始本品治疗前,应评估并纠正血容量状态。治疗期间应监测低血压体征和症状。酮症酸中毒已在上市后监测中识别到接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报告,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紧急住院治疗。达格列净不适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参见适应症)。对于接受达格列净治疗且出现重度代谢性酸中毒体征和症状的患者,无论血糖水平如何,均应评估其是否出现酮症酸中毒,因为即便血糖水平低于250mg/dL,也有可能出现达格列净相关酮症酸中毒。如疑似酮症酸中毒,则应停用达格列净,且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迅速开始治疗。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可能需要胰岛素、补液和碳水化合物的补充。在许多上市后报告中,尤其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血糖水平低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典型血糖水平(通常低于250mg/dL),因此无法立即识别出酮症酸中毒,故而其治疗会有所延迟。出现的体征和症状与脱水和重度代谢性酸中毒一致,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全身不适和呼吸急促。在部分但非全部病例中,已识别出胰岛素剂量降低、急性发热性疾病、因疾病或手术导致热量摄入量降低、提示缺乏胰岛素的胰腺疾病(例如1型糖尿病,胰腺炎或胰腺手术病史)以及酗酒等酮症酸中毒诱因。在开始达格列净治疗前,需考虑患者病史中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的因素,包括任何病因造成的胰腺胰岛素分泌不足、热量限制和酗酒等。在已接受达格列净治疗的患者中,已知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状况(例如因急症或手术延长禁食)下,应考虑监测酮症酸中毒并暂时停用达格列净。急性肾损伤和肾功能损害达格列净可导致血容量下降,并导致肾损害(参见不良反应)。已有在接受达格列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上市后报告,其中部分病例需要住院和透析治疗,一些报告所涉及的患者年龄小于65岁。开始达格列净治疗前,需考虑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患者急性肾损害的因素,包括低血容量、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脏衰竭和合并用药(利尿药、ACE抑制剂、ARB、NSAID类药物)。发生任何进食量下降(如急性病或禁食)或体液丧失(胃肠道疾病或暴露在高温处)的情况时,应考虑暂停达格列净治疗;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急性肾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如发生急性肾损害,立即中止达格列净治疗并给予治疗。达格列净可升高血清肌酐和降低eGFR。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发生上述变化。本品治疗后会发生与肾功能相关的不良反应(参见不良反应)。在本品治疗开始前应评估肾功能,并在之后定期监测。eGFR范围持续在30至低于60mL/min/1.73m2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达格列净,eGFR低于30mL/min/1.73m2的患者禁忌使用(参见用法用量和禁忌)。在一项纳入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范围为30至低于60mL/min/1.73m2)研究中评价本品的安全性和疗效。与安慰剂治疗患者相比,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在本品治疗后血糖控制未得到改善(参见临床试验),肾脏相关不良反应和骨折更常见(参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因此,该人群不推荐使用本品治疗。基于本品的作用机制,预期在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低于30mL/min/1.73m2)或ESRD患者中无效(参见禁忌)。尿脓毒症和肾盂肾炎已有在接受SGLT2抑制剂(包括达格列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严重尿路感染的上市后报告,包括需要住院治疗的尿脓毒症和肾盂肾炎。SGLT2抑制剂治疗可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如有指征,则应评估患者的尿路感染体征和症状,并及时处理(参见不良反应)。与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合用引起低血糖已知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可引起低血糖。达格列净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合用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参见不良反应)。因此,与达格列净合用时,应使用较低剂量的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生殖器真菌感染达格列净会增加生殖器真菌感染风险,有生殖器真菌感染史的患者更容易生殖器真菌感染(参见不良反应),所以应监测并给予相应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达格列净会导致LDL-C升高(参见不良反应)。本品开始治疗后,监测LDL-C并按照标准疗法治疗。膀胱癌达格列净可导致血容量下降,并导致肾损害(参见不良反应)。已有在接受达格列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急性肾损伤的上市后报告,其中部分病例需要住院和透析治疗,一些报告所涉及的患者年龄小于65岁。开始达格列净治疗前,需考虑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患者急性肾损害的因素,包括低血容量、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脏衰竭和合并用药(利尿药、ACE抑制剂、ARB、NSAID类药物)。发生任何进食量下降(如急性病或禁食)或体液丧失(胃肠道疾病或暴露在高温处)的情况时,应考虑暂停达格列净治疗;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急性肾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如发生急性肾损害,立即中止达格列净治疗并给予治疗。达格列净可升高血清肌酐和降低eGFR。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更易发生上述变化。本品治疗后会发生与肾功能相关的不良反应(参见不良反应)。在本品治疗开始前应评估肾功能,并在之后定期监测。eGFR范围持续在30至低于60mL/min/1.73m2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达格列净,eGFR低于30mL/min/1.73m2的患者禁忌使用(参见用法用量和禁忌)。在一项纳入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范围为30至低于60mL/min/1.73m2)研究中评价本品的安全性和疗效。与安慰剂治疗患者相比,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在本品治疗后血糖控制未得到改善(参见临床试验),肾脏相关不良反应和骨折更常见(参见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因此,该人群不推荐使用本品治疗。基于本品的作用机制,预期在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低于30mL/min/1.73m2)或ESRD患者中无效(参见禁忌)。无充分数据确定达格列净对已有的膀胱癌是否有影响。因此,活动性膀胱癌患者禁用本品。对于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的患者,应权衡血糖控制获益和达格列净导致癌症复发的未知风险。大血管病变结果尚无临床研究有结论性证据表明本品或任何其他降糖药可减少大血管风险。 |
1.哮喘的控制应常规按照阶梯治疗原则进行,并通过临床和肺功能试验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支气管扩张剂不应该作为患有严重哮喘及不稳定性哮喘患者的唯一的或主要的治疗药物。在哮喘控制中出现突然的和进行性的恶化提示有生命危险的可能时,应考虑使用或增加激素用量,被认为有危险的患者应监测其每日峰流速。医生应该考虑给这些患者使用最大推荐剂量的吸入皮质激素和/或给予口服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若需要更大剂量的短效支气管扩张药,特别是短效吸入型β2-激动剂以缓解症状,表明哮喘的控制恶化。应告诫患者,如发现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疗效下降或需使用比平时更大剂量,应去咨询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应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考虑加强抗炎治疗(如:加大吸入皮质激素的剂量或口服一个疗程皮质激素),必须采取常规的方式治疗严重恶化的哮喘。若认为患者病情危险,则应改为监测每日晨起峰流速。 2.动物实验显示,一些拟交感神经药物在高剂量下会引起心脏反应。因此,不能排除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治疗引起心肌损害发生的可能性。 3.应关注那些接受大剂量沙丁胺醇或其它拟交感神经药物的患者,及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功能不全或糖尿病的患者。 4.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所含抛射剂为无氟利昂配方的氟氢烷。动物实验表明,该抛射剂没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即便在出现昏迷和对儿茶酚胺的心律失常作用的敏感性减弱的非常高暴露浓度下,其对心脏的致敏性作用仍弱于三氯甲烷(CFC-11)。 5.甲状腺毒症患者服用沙丁胺醇应慎重。 6.过量使用将诱发耐受状态并导致低血氧的恶化。 7.经肠道外或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会有引起严重低钾血症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严重的急性哮喘患者需特别警惕,因为同时服用黄嘌呤衍生物、类固醇激素、利尿剂以及缺氧会增加低钾血症出现的可能,上述情况下,建议对患者的血钾水平进行监测。 8.应牢记沙丁胺醇有诱发低血钾而造成的心律不齐的可能性,特别是洋地黄化患者注射沙丁胺醇后。 9.应对患者吸药方式加以指导,确保吸药与吸气同步进行,以使药物最大程度达到肺部。应告知患者可能在吸药时会发现本品的味道与其它以前使用过的气雾剂有所不同。 10.只有在医师的指导下,方可增加用药剂量或用药频率。如果在先前有效的剂量下,症状缓解时间维持不足3小时,建议患者寻求医师的帮助,以增加其他任何必要的治疗措施。 11.尚无对驾驶和机械操纵的影响的报道。 12.运动员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