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 对比 |
|||
---|---|---|---|
药品信息 | |||
规格 |
0.1g |
0.25g*12片/盒 |
|
生产企业 |
永信药品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
|
|
批准文号 |
国药准字H19990212 |
国药准字H20094082 |
|
说明 | |||
作用与功效 |
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心肌梗塞、暂时性脑缺血或中风发生。 |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初次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后动脉血栓性并发症(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血管性死亡)的预防。-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伴间歇性跛行的严重缺血性事件,特别是冠脉事件的预防。-预防慢性血透中动脉/静脉血栓的再次形成。-冠脉支架置入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预防。? |
|
用法用量 |
口服抑制血小板聚集:一次0.1g(1粒),一日1次,或遵医嘱。 |
口服:进餐时服。成人:通常每天0.25g~0.5g(1~2片)。老年人:尽管噻氯匹定药代动力学在老年人会有所变化,但每天0.5克剂量不会因年龄而影响其药理和治疗活性。 |
|
副作用 |
1、较常见的不良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 2、少见的不良应: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感反应,皮肤过後反应,肝肾功能损害。 |
血液:文献报道,在两个大型临床试验中,共有2048例一过性缺血性发作或中风病人接受噻氯匹定治疗已进行严密监测。发现2.4%的病人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其中包括0.8%严重的中性白细胞减少现象(<450/mm多出现在应用噻氯匹定头三个月,但不伴有典型的感染体征或其它临床症状,且其骨髓表现为典型的骨髓细胞前体减少。另外,罕见骨髓抑制或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并有报告并发血小板减少症。2)出血:噻氯匹定治疗时可出现出血并发症,有报道手术前后出血情况(见注意事项)。3)胃肠道:可引起恶心和腹泻等胃肠道紊乱。腹泻通常是较轻或一过性的,且主要出现在治疗头三个月。这些症状通常不需要停药,1-2周之内会自行消失。罕见有严重腹泻、结肠炎报道。如症状严重和持续则应停药。4)皮肤:噻氯匹定可引起皮疹(斑丘疹或荨麻疹,常伴瘙痒),通常出现在治疗头三个月,发作平均时间为11天。停药后症状在几天内消失。5)肝脏:极少报道在治疗头三个月内出现肝炎和胆汁郁积性黄疸。停药后预后良好。6)非常罕见有不同表现的免疫反应报道,如:血管神经性水肿;脉管炎;狼疮综合症和过敏性肾病。7)实验室指标异常血液:中性白细胞减少,罕有全血细胞减少以及单纯血小板减少症或伴有溶血性贫血。肝功能:用药头几个月,偶有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和胆红素增高。胆固醇:长期应用噻氯匹定可出现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用药后1-4个月,血清HDL-C,LDL-C,VLDL-C和甘油三酯升高8-10%,但继续治疗也不会进一步升高。脂蛋白亚组比例(特别是HDL与LDL)比例不会改变。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上述变化与年龄、性别、饮酒或糖尿病无关,对心血管危险也无影响。 |
|
禁忌 |
1、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病、消化道出血以及其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禁用; 2、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禁用; 3、对本品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或有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的患者禁用。 |
1、有出血倾向者。2、有出血倾向的器质性病变,如: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性出血性脑血管事件。3、有出血时间延长的血液病。4、有噻氯匹定过敏史者。5、有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史者。? |
|
成分 |
本品主要成分为阿司匹林。 |
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噻氯匹定。化学名:5-(2-氯苄基)-4,5,6,7-四氯噻吩并(3,2-C-)吡啶盐酸盐。分子式:C14H14ClNS·HCl分子量:300.25 |
|
性状 |
本品为白色颗粒或肠溶衣小丸,除去包衣后显白色。 |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呈白色或类白色。 |
|
注意事项 |
1、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过敏。但非绝对,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有过敏反应性疾患者慎用。 2、对诊断的干扰: (1)长期一日用量超过2.4g时,硫酸铜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 (2)可干扰尿酮体试验; (3)当血药浓度超过130μg/ml时,用比色法测定血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则不受影响; (4)用荧光法测定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时可受本品干扰; (5)尿香草基杏仁酸(VMA)的测定,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结果可高可低; (6)由于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剂量小到40mg/日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但是临床上尚未见小剂量(<150mg/日)引起出血的报道; (7)肝功能试验,当血药浓度250μg/ml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可有异常改变,剂量减小时可恢复正常。 (8)大剂量应用,尤其是血药浓度300μ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9)每天用量超过5g时血清胆固醇可降低; (10)由于本品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可导致血钾降低; (11)大剂量应用本品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腺原氨酸(T3)可得较低结果; (12)由于本品与酚磺酞在肾小管竞争性排泄,而使酚磺酞排泄减少(即PSP排泄试验)。 3、下列情况应慎用: (1)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 (3)痛风(本品可影响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 (4)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 (5)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6)肾功不全时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 (7)血小板减少者。 4、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 |
已观察到严重和有时是致命后果的血液和出血性不良反应(见不良反应),这些严重不良反应通常与下述有关:-不适当监测,延误诊断和不适当的治疗措施-联合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产品适应症,注意事项及禁忌症用药。血液监测:在用药头三个月内,每两周和停药后15天内,应检查血细胞计数、分类和血小板计数。如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1,500/mm3)或血小板减少(<100,000/mm3)时应立即停药,并且应监测白细胞数及分类和血小板计数至正常。临床监测:凡用该药的所有病人 |